合同中的诚实守信是什么意思,签合同被骗怎么办

合同中的诚实守信是什么意思,签合同被骗怎么办...

 

什么是合同诚实信用原则?从法理到实践的全面解读

案例引入: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售楼处向购房者承诺"绝无隐瞒,价格公开透明",却在合同签订后以各种理由收取额外费用;一家科技公司在商务谈判中声称"我们的技术完全自主研发",事后却被发现大量使用了他人的专利技术。这些看似不同的商业纠纷背后,都指向了同一个法律概念——合同诚实信用原则。

一、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定义与基本内涵

法律条文的明确规定

《民法典》第七条规定:

"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,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秉持诚实,恪守承诺。"

这一条文看似简洁,实则内涵丰富。它不仅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的基础地位,更为所有民事活动(包括合同行为)设定了根本性的行为准则。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所有民事主体在从事任何民事活动时,包括行使民事权利、履行民事义务、承担民事责任时,都应该秉持诚实、善意,信守自己的承诺。

"帝王条款"的深层含义

统领性

诚实信用原则统领整个民法体系,是所有具体法律规范的价值基础和指导原则。

补充性

当法律条文出现漏洞或规定不明时,诚实信用原则可以作为填补依据,指导法官作出公正的裁判。

限制性

即使是合法的权利行使,如果违背了诚实信用的要求,也可能被法律所禁止。

二、双重构造:主观诚实与客观信用的统一

理解诚实信用原则,必须把握其双重属性的统一关系。

诚实信用原则的双重构造

主观诚实

内心状态的真诚要求

  • 信息披露的真实性:在合同谈判中如实披露重要信息
  • 承诺的真实性:基于真实意愿和实际能力作出承诺
  • 履行意愿的真诚性:以真诚态度积极履行义务

客观信用

行为标准的合理性要求

  • 行为的合理性:符合一般商人的行为标准
  • 结果的可预期性:使对方能够形成合理预期
  • 利益的平衡性:合理兼顾对方利益

三、历史演进:从道德规范到法律原则

发展历程时间线

罗马法时期

起源于"Fides bona",主要适用于善意契约

1804年

《法国民法典》限定为"契约的履行"原则

1896年

《德国民法典》扩展为"债务的履行"原则

20世纪后

各国民法确立为基本原则,适用于所有民事活动

2020年

我国《民法典》规定为民法基本原则

四、功能机制:诚实信用原则的六大作用

功能一:填补法律漏洞

当成文法没有明确规定时,可运用诚实信用原则作出符合公平正义的裁判。

功能二:权利义务具体化

将抽象的法律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。

功能三:规范的创设

在权利义务关系不存在时,可用来设立规范。

功能四:附随义务产生

产生通知、协助、保密、保护等附随义务。

功能五:法律解释指导

指导司法人员依据诚信观念解释法律和合同。

功能六:利益平衡实现

在当事人间及当事人与社会间实现利益平衡。

五、具体表现: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各环节的运用

合同全生命周期的诚实信用要求

合同订立阶段

信息披露义务

对影响合同订立和履行的重要信息,当事人有如实披露的义务。

缔约过失责任

违反诚信原则给对方造成损失的,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。

合同履行阶段

全面履行原则

按约定全面履行义务

协作履行

各方都有协助履行的义务

情势变更处理

本着诚信原则协商解决

合同解释环节

文义解释的限制:不得机械按照条文字面含义解释

整体解释原则:结合合同整体目的和交易背景解释

六、实践案例解读与操作指南

案例一:房屋买卖中的信息披露义务

案例事实

市民张先生购买二手房时,卖方李女士隐瞒了房屋曾发生过凶杀案的事实。合同签订后,张先生得知真相,要求解除合同。

法律分析

虽然房屋的物理质量没有问题,但凶杀案这一事实足以影响购买者的决策。李女士的隐瞒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中的信息披露义务。

判决结果

法院支持了张先生的诉讼请求,判决解除合同。

实务要点

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披露的信息,不仅包括标的物的客观状况,还包括可能影响对方决策的主观因素。

案例二:建设工程中的协作义务

案例事实

建筑公司承建办公楼项目,施工过程中需要发包方提供施工用电。但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拖延,导致工程延误。建筑公司要求发包方承担延误责任。

关键认定

虽然合同没有明确约定提供施工用电的时间,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,发包方有协助承包方履行合同的义务。其无理拖延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。

七、违反认定标准与法律后果

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认定标准

客观标准

以一般理性人的认知为准,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常的商业道德和交易习惯。

具体情况考量

结合合同性质、当事人身份、行业特点等因素,综合判断行为的合理性。

损害后果分析

重点考虑违反行为是否对对方造成了实际损害或合理信赖的破坏。

常见违反情形警示清单

恶意串通

通过虚假交易转移资产,逃避债务履行

滥用解除权

以微小瑕疵为借口单方解除合同

违反保密义务

将合作过程中获得的商业秘密用于其他目的

阻碍履行

故意不配合对方履约,制造履行障碍

虚假承诺

明知无履约能力仍作出承诺

八、实务操作指南与风险防控

合同诚实信用原则实务操作流程

第一步:合同订立前的准备工作

操作项目 具体要求 风险防控
资信调查 全面了解对方经营状况、财务状况、法律状况 建立标准化调查清单,确保信息完整性
信息披露 主动披露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重大事项 制定信息披露模板,避免遗漏关键信息
合同条款审查 确保条款清晰明确,避免歧义 建立多层级审查机制,法务部门重点把关

第二步:合同履行过程管控

建立沟通机制
  • 定期通报履行进展
  • 及时沟通履行障碍
  • 协商解决争议问题
履行监督体系
  • 建立履行进度台账
  • 设置关键节点控制
  • 完善证据保全机制
应急处理预案
  • 情势变更应对机制
  • 履行障碍处理程序
  • 争议解决启动条件

特别注意事项

注意事项一: 即使合同没有明确约定,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附随义务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
注意事项二: 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认定具有很强的主观判断色彩,应注重证据的收集和保全
注意事项三: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应与其他法律原则相协调,不能无限扩大适用范围

九、与其他基本原则的关系辨析

民法基本原则关系图谱

诚实信用原则

行为过程的诚实性
善意履行义务

公平原则

利益分配的均衡性
权利义务对等

自愿原则

意思表示的自由
真实意愿表达

相互关系分析

诚信与公平:诚信原则注重行为过程,公平原则关注结果均衡,两者相互配合维护合同正义。

诚信与自愿:自愿原则保障意思自由,诚信原则确保这种自由的真实性和善意性。

统一适用:三项原则相互补充,共同构成合同法的价值基础和行为准则。

十、现代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

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挑战

数据真实性

在大数据时代,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新的诚信问题

算法透明度

人工智能算法的"黑箱"特性,给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带来新问题

平台责任

电商平台、共享经济平台等新兴商业模式中,平台的诚信义务如何界定

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

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法律原则,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:

社会信用体系建设: 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提供法理基础
商业道德法律化: 将传统的商业道德要求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范
市场秩序维护: 通过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,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

结语:诚实信用——现代合同制度的灵魂

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所有民事主体在从事任何民事活动,包括行使民事权利、履行民事义务、承担民事责任时,都应该要秉持诚实、善意,不诈不欺,言行一致,信守诺言。

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要求。作为民法的"帝王条款",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、创设行为规范、指导法律解释、平衡各方利益等多重功能。

对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而言,理解和遵循诚实信用原则,既是法律的要求,更是商业成功的基石。诚实信用原则告诉我们:在商业的世界里,最聪明的策略往往也是最诚实的策略。

诚实信用不仅是法律的智慧,更是商业文明的精髓所在

本文基于《民法典》及相关司法解释撰写,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、准确的法律知识普及。如需针对具体法律问题的专业意见,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。

#合同被骗 #签合同 #合同纠纷 #合同欺诈 #诚实守信
首页 导航 会员 客服 微信
QQ95022435 微信 邮箱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