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同中的诚实守信是什么意思,签合同被骗怎么办...
案例引入:某房地产开发商在售楼处向购房者承诺"绝无隐瞒,价格公开透明",却在合同签订后以各种理由收取额外费用;一家科技公司在商务谈判中声称"我们的技术完全自主研发",事后却被发现大量使用了他人的专利技术。这些看似不同的商业纠纷背后,都指向了同一个法律概念——合同诚实信用原则。
《民法典》第七条规定:
"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,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秉持诚实,恪守承诺。"
这一条文看似简洁,实则内涵丰富。它不仅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的基础地位,更为所有民事活动(包括合同行为)设定了根本性的行为准则。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所有民事主体在从事任何民事活动时,包括行使民事权利、履行民事义务、承担民事责任时,都应该秉持诚实、善意,信守自己的承诺。
诚实信用原则统领整个民法体系,是所有具体法律规范的价值基础和指导原则。
当法律条文出现漏洞或规定不明时,诚实信用原则可以作为填补依据,指导法官作出公正的裁判。
即使是合法的权利行使,如果违背了诚实信用的要求,也可能被法律所禁止。
理解诚实信用原则,必须把握其双重属性的统一关系。
内心状态的真诚要求
行为标准的合理性要求
起源于"Fides bona",主要适用于善意契约
《法国民法典》限定为"契约的履行"原则
《德国民法典》扩展为"债务的履行"原则
各国民法确立为基本原则,适用于所有民事活动
我国《民法典》规定为民法基本原则
当成文法没有明确规定时,可运用诚实信用原则作出符合公平正义的裁判。
将抽象的法律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准则。
在权利义务关系不存在时,可用来设立规范。
产生通知、协助、保密、保护等附随义务。
指导司法人员依据诚信观念解释法律和合同。
在当事人间及当事人与社会间实现利益平衡。
对影响合同订立和履行的重要信息,当事人有如实披露的义务。
违反诚信原则给对方造成损失的,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。
按约定全面履行义务
各方都有协助履行的义务
本着诚信原则协商解决
文义解释的限制:不得机械按照条文字面含义解释
整体解释原则:结合合同整体目的和交易背景解释
市民张先生购买二手房时,卖方李女士隐瞒了房屋曾发生过凶杀案的事实。合同签订后,张先生得知真相,要求解除合同。
虽然房屋的物理质量没有问题,但凶杀案这一事实足以影响购买者的决策。李女士的隐瞒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中的信息披露义务。
法院支持了张先生的诉讼请求,判决解除合同。
诚实信用原则要求披露的信息,不仅包括标的物的客观状况,还包括可能影响对方决策的主观因素。
建筑公司承建办公楼项目,施工过程中需要发包方提供施工用电。但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拖延,导致工程延误。建筑公司要求发包方承担延误责任。
虽然合同没有明确约定提供施工用电的时间,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,发包方有协助承包方履行合同的义务。其无理拖延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。
以一般理性人的认知为准,判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正常的商业道德和交易习惯。
结合合同性质、当事人身份、行业特点等因素,综合判断行为的合理性。
重点考虑违反行为是否对对方造成了实际损害或合理信赖的破坏。
通过虚假交易转移资产,逃避债务履行
以微小瑕疵为借口单方解除合同
将合作过程中获得的商业秘密用于其他目的
故意不配合对方履约,制造履行障碍
明知无履约能力仍作出承诺
操作项目 | 具体要求 | 风险防控 |
---|---|---|
资信调查 | 全面了解对方经营状况、财务状况、法律状况 | 建立标准化调查清单,确保信息完整性 |
信息披露 | 主动披露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重大事项 | 制定信息披露模板,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|
合同条款审查 | 确保条款清晰明确,避免歧义 | 建立多层级审查机制,法务部门重点把关 |
诚信与公平:诚信原则注重行为过程,公平原则关注结果均衡,两者相互配合维护合同正义。
诚信与自愿:自愿原则保障意思自由,诚信原则确保这种自由的真实性和善意性。
统一适用:三项原则相互补充,共同构成合同法的价值基础和行为准则。
在大数据时代,如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成为新的诚信问题
人工智能算法的"黑箱"特性,给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带来新问题
电商平台、共享经济平台等新兴商业模式中,平台的诚信义务如何界定
诚实信用原则不仅是法律原则,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:
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,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所有民事主体在从事任何民事活动,包括行使民事权利、履行民事义务、承担民事责任时,都应该要秉持诚实、善意,不诈不欺,言行一致,信守诺言。
但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要求。作为民法的"帝王条款",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填补法律漏洞、创设行为规范、指导法律解释、平衡各方利益等多重功能。
对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而言,理解和遵循诚实信用原则,既是法律的要求,更是商业成功的基石。诚实信用原则告诉我们:在商业的世界里,最聪明的策略往往也是最诚实的策略。
本文基于《民法典》及相关司法解释撰写,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、准确的法律知识普及。如需针对具体法律问题的专业意见,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。